物聯網百科
- 智能滴灌系統
- 2024-06-17
- 畜禽養殖監控系統
- 2023-11-17
- 水質在線監測系統
- 2023-11-17
- 物聯網水產養殖環境監...
- 2023-11-17
- 農產品追溯系統
- 2023-11-17
- 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
- 2023-11-17
- 現代農業監測系統
- 2023-11-17
- 生態觀光農業監測系統
- 2023-11-17
- 農業數字化管理系統
- 2023-11-17
- 設施園藝自動控制系統
- 2023-11-17
物聯網百科
- 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發表日期:2023-11-17 來源: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:61911次
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詳細介紹:
一、水稻大田管理技術要點
(一)合理密植
1、合理密植原則:根據品種、秧苗質量、插秧早晚、土壤肥力條件、施肥水平、灌溉條件、管理技術水平等確定栽插密度。早熟品種,秧苗瘦弱,插秧早,大田肥力中等以下,施肥量少,灌溉能力差,管理粗放,應該插密一些,反之可以適當稀植。一般每畝1.4-1.6萬穴,保證基本苗8-10萬苗。
2、適宜移栽:一般把平均溫度通過15℃的日期作為最早插秧期,穩定通過18℃的日期為最適插秧期。早熟品種秧齡控制在30天以內,中晚熟品種秧齡控制在35天左右;晚熟品種秧齡控制在45天以內。
3、栽植方式:人工插秧必須做到“五插三不插”?!拔宀濉笔侵覆鍦\、插穩、插直、插勻、插齊;“三不插”是指不插隔夜秧,不插腳跡眼秧,不插拳頭秧。有條件的應盡采用機械插秧和拋秧技術。
(二)合理施肥
1、以產定肥:具體施肥見羅山縣水稻配方施肥推薦表。
2、底肥、分蘗肥、穗粒肥“三肥”施用要做到足、早、巧,底肥要施足。
3、穗粒肥要巧:穗粒肥以氯化鉀為主,每畝施5公斤左右,一般在水稻播種后75-80天之間施。追施鉀肥還可以在抽穗期、灌漿期各噴一次磷酸二氫鉀作為葉面肥。
(三)科學管水
淺水插秧,寸水活棵。春稻宜留一層極薄的“遮泥水”插秧;麥茬稻插秧時,由于氣溫較高,一般3-5厘米為宜。在水稻返青、分蘗初期大田保持20-30毫米淺水,便于提高水溫和土溫,以便促早分蘗、多分蘗,爭取較多大穗。夠苗曬田,控制無效分蘗,旺苗田、爛泥田,久水田要早曬、重曬。曬至田邊發白,田間發裂,葉色褪淡,葉色挺起,白根上翻為宜,深水孕穗(5-7厘米水層)、揚花(3-5厘米水層),干干濕濕到成熟。
二、農業物聯網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
除了學習前人的管理技術,科學的物聯網系統及先進儀器設備也是幫助實現大田種植的好方式,仔細了解,或許會給你的大田種植生產帶來幫助。
托普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以先進的傳感器、物聯網、云計算、大數據以及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為基礎,由監測預警系統、無線傳輸系統、智能控制系統及軟件平臺構成,通過對監測區域的土壤資源、水資源、氣候信息及農情信息(苗情、墑情、蟲情、災情)等進行統一化監控與管理,構建以標準體系、評價體系、預警體系和科學指導體系為主的網絡化、一體化監管平臺。真正做到了大田種植長期監測、及時預警、信息共享、遠程控制,最終實現改善產量與品質、節水節肥、綠色種植的目的。
托普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可以將各相對孤立的信息節點進行連通,從而達到信息的上傳下達,政府部門可實現以市、縣、鄉、村、場為基點的信息統一管理與分析,為政府部門宏觀決策提供數據支持。
托普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
1、地面信息采集
(1)地面信息采集:使用溫濕度、光照、雨量、風速、風向、氣壓等傳感器采集地面氣象信息。當氣象信息超出正常值可及時采取措施,減輕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。
(2)地下信息采集:使用土壤溫度、水分、水位、養分含量(N、P、K)、溶氧、PH值等信息監測,實現合理灌溉,杜絕水源浪費和大量灌溉導致的土壤養分流失。
2、智能控制
托普創新的將物聯網、云計算等信息技術與水肥一體化技術進行有機結合,真正實現土地可視化數據直接控制水肥一體化設備,實現精準農業。通過農業物聯網監測系統對大田中的土壤墑情、土壤溫度、肥料情況(PH、EC等)、空氣溫濕度、光照度、雨量等環境參數進行實時監測采集,并通過無線傳輸系統將采集的數據發送到主控器上,主控器上傳到控制中心,通過控制中心控制施肥罐、施水罐。
3、軟件平臺
托普農業物聯網軟件平臺不只是一個操作平臺,更是一個龐大的管理體系,大田種植監測預警系統通過GPRS傳輸方式將田間的數據傳輸到監控與預警中心,解決了空間與時間的難題。系統軟件平臺可將各個采集節點所采集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,以表格、曲線圖、柱狀圖的方式展現和存儲。另外,用戶可通過臺式電腦、筆記本電腦、平板、手機等多種媒介,隨時隨地掌握農業生產區域及時信息,方便用戶查看和積累種植經驗。